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基本概况 > 人杰地灵

人杰地灵

关键词:人杰地灵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北流市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gxbl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3456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  北流人杰地灵,自古以来出了不少名人名士。明代进士李宏曾任四川道监察史10年,清代中进士13人,其中阙邦觐19岁中进士点翰林,被誉为“北流神童”;新进士李绍昉宝和殿复试获一等一名,授职翰林院编修,担任国史编纂,其才思敏捷,学问渊博,时人誉为“才压三江”。现代伟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党鸿辛(1929——2005);现任马来西亚世界华人联合总会永远名誉主席的曾永森;现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陈德光;北流籍的著名专家、学者有国学巨擘陈柱、有机化学家凌育宸、画家马达、铁道工程专家冯介、教育家兼诗人冯振、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陈一百、光学家顾去吾、水电专家窦音桂、音乐家何名忠等等。北流还是一代名将红七军、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、红八军军长俞作豫的故乡,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。

党 鸿 辛

  党鸿辛(1929——2005),汉族,广西北流市隆盛人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“两弹一星”功臣
  我国摩擦学学科的开拓者与学术带头人、材料及机械摩擦、磨损与润滑研究方面的知名专
 
家;
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润滑材料学科的创建人之一、摩擦学会名誉理事长、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,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,《摩擦学学报》名誉主编。他破解了中国制造原子弹、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信号传递问题的技术难关;参与了“实践一号、二号”和“尖兵一号”等人造卫星的研制,为我国“两弹一星”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1999年9月18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、中央军委在北京隆重召开研制“两弹一星”有功人员表彰大会,党鸿辛作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之一出席了会议,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。不幸的是,党院士于2005年6月1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,享年76岁!

曾 永 森

  曾永森,汉族。1932年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积莪营,祖籍广西北流。1 9 5 3年毕业于槟城钟灵中学。1 9 5 6年获国际青商会奖学金赴香港新亚书院(今香港中文大学)攻读哲学教育系,1 9 5 6年转往英国修读法律。1 9 6 1年开始在吉隆坡成为执业律师。1 9 6 4年大选,代表联盟在雪兰莪白沙罗区中选,同年受到副首相敦拉萨器重,出任政务次长,并获肯尼迪总统青年领袖奖,受邀前往美国考察两个月。1 9 6 6年获选为马华中央委员,1 9 7 3年升任副总会长,1 9 7 9年任署理总会长。 1 9 7 0年出任联盟执行秘书,1 9 7 2年升任秘书长,直至1 9 7 4年出任国阵出任总财政,是担任此职唯一的华裔。1 9 7 3年出任环境科技部长,1 9 7 4年至1 9 7 9年转任房屋、地方政府及新村部长。 1984年,受委任巴生港务局主席,连任1 6年。1997年受委上议员出任国会上议院副主席。2000年12月至2003年任马来西亚国会上议院主席。现任世界华人联合总会永远名誉主席。到目前为止,是北流祖籍荣誉最高的一位华人!

阙 邦 觐

  阙邦觐(1782~1802),字景扆,号济川,松花镇白须村人。父阙璋,是增生,有学问和道德修养。阙邦觐自幼颖悟绝伦,被誉为北流神童。7岁上学即能过目成诵。不久患病病数年,幸得一摇铃医生针灸治愈。13岁受业于举人夏之松,学业大进,对《资治通鉴》、《通典》、《文献通考》和子史等书,亦津津有味,终日学而不厌.他文思敏捷,千把字的文章一下子就能写出来。14岁时跟随长辈游览勾漏洞,见碑刻古诗多为咏晋葛洪(字稚川)在宝圭洞修炼成仙之事,便有感而吟诗一首曰:“昔闻稚川子,洞开廿二天,待余游瀛岛,访渠仙未仙?”17岁中秀才,省提学钱楷对其十分器重。嘉庆五年(1800年)18岁中举人,次年19岁殿试中进士,钦点翰林庶吉士。他在翰林院研讲经史,实习草拟有关典礼文件,月课必优等,掌院学士曾将其著作刊印于翰林院馆阁专集行世。他几个月写的东西就装满一大箱。为了使文章写得更好,往往彻夜不眼。由于辛劳过度,患吐血痰咳症,眼药无效,于嘉庆七年(1802年)在京病逝,时年仅20岁。

李 绍 昉

  李绍昉(1787~1845),字东阳,号晓园,清湾侯山村人。祖父李陈藩曾中举,父李程泌拔贡,历任隆安、藤县教谕。李绍昉自幼聪敏,爱好学习,在祖父、父亲指导下,博览群书,学识超群,嘉庆十年(1805年)中秀才,十五年乡试中副榜第一名,十八年中举人,二十四年中进士,保和设复试一等一名。钦点翰林庶吉士,授职编修,参加国史馆编纂工作。当时翰林院、国史馆的宏编巨著,不少是他执笔写成。。道光二十五年在赴京途中于省城桂林病逝,终年59岁。其一生博闻强记,兼通天文地理学,工书法,著作有《勾漏山人集》,兵资后遗稿散失。

陈 德 光

  陈德光,广西北流六靖人。现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。 1942年出生于广西北流市六靖镇高龙坡村。
  1958年11月参加工作,北流通用机械厂工人。
  196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,1964年8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历任广州军区第47军战士、副班长、班长,1965年4月任第47军三营营部书记,1967年4月团司令部侦察参谋、连长,作训参谋、作训股股长。
  1976年2月—1983年4月任兰州军区47军团参谋长、副团长、团长,(
 
1979年9月—1981年2月北京军事学院学习,)1983年5月任副师长、1985年11月任师长。1987年参加老山自卫反击战。
  1994年11月任陕西省军区参谋长。(1997年2月毕业国防大学指挥系。)1997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。 1998年11月任 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。1999年11月升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山川秀美领导小组副组长等职;
  陈德光不仅有丰富的带兵经验在军事理论方面也颇有造诣,他先后发表了《沙漠严寒条件下野战生存问题》、《大中城市战争动员准备工作应把握的几个问题》、《迎接新世纪军事革命挑战强化后备力量高科技意识》等军事论文,为我军的现代化、信息化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!

李 明 瑞

  李明瑞(1896~1931),号裕生,清湾镇侯山村人。郁林五属中学毕业。1918年入滇军讲武堂韶关分校。1920年毕业后任桂军排长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先后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讨伐旧桂系军阀陆荣廷、沈鸿英残部及驱逐滇军军阀唐继尧、龙云两部的战斗,因军功升任连长、营长、团长。1925年秋,任南路第三路军俞作柏部第三团团长。北伐战争时,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旅长、师长、副军长,转战湘、鄂、赣、皖、苏各省,屡立奇功。李明瑞于5月率两个师从武汉取道上海、广东回广西,就任军事特派员、第四编造区主任、广西绥靖公署主任,俞作柏则任广西省政府主席。7月,红七军经过一万二千里长途跋涉,身经大小百余次战斗,历尽艰难险阻,到达了中华临时苏维埃政府所在地,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特授予“转战千里”的锦旗一面。会师后,在于都县桥头圩休整补充,李明瑞被任命为红七军军长,曾到瑞金壬田寨参加高级军事会议,受到中央红军总政委毛泽东和总司令朱德的亲切接见;并参加毛泽东主持的高级领导干部会议,参与中央苏区重大战略决策。在参加第三次反“围剿”战斗中,红七军配合一、三军团东进全歼黄破守敌毛炳文师两个团;9月,红七军全歼韩德福五十二师。第三次反“围剿”胜利后,红七军编入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。1931年10月,王明“左’顺冒险主义统治中央搞肃反扩大化,李明瑞被错杀,时年仅35岁。

陈 柱

  陈柱(1890-1944年),字柱尊,号守玄,民乐罗村人,19岁留学日本就读成城中学,4年后毕业归国,考人南洋大学(今交通大学前身)电机系,课余兼修古文,尝以文字见知于校长唐文治(蔚芝),后即改攻文学。学成后,初任广西省立梧州中学校长,时年仅25岁。在该校任校长6年。1921年,应唐文治之聘,北上任无锡国专教授。1924年任大夏大学教授、国学系主任。次年起又兼任暨南大学、光华大学中文系主任。1928年起任交通大学教授、中文系主任。陈柱任梧州中学校长时,团结进步师生,转变学风,提高教学质量。亲自上国文、数学、英语课。该校以国文、数学、英语等科成绩优异而著称全省。他在上海高等学校任教20余载,桃李满天下。在交大任职期间,除参加南社外,还参加中华学艺社、新中国建设学会,主辑《学艺杂志》、《国学杂志》、《学术世界})等期刊。平生著述甚丰,据统计其著述有92部,其中以《守玄间文字学》、《公羊家哲学》、《墨子间信补正》、《小学评议》、《三书堂丛书》、《文心雕龙校注》J墨子十论》、《子二十六论》等书最为精辟,深受学界前辈及师友们的推崇和赞赏。《中国散文史》等书解放后已经再版。他的诗作不下万首,现存诗集有印本《待焚诗稿》两种版本共10卷。其毕生克勤克俭,惟爱书成解,家中建藏书楼,曰“守玄阁”,又榜“十万卷楼”。他常对子女说;“积钱不如积书,钱有尽时,书是取之不尽。用之不竭的财富”。他的夫人每年四季均要为他曝书以免虫蛀,常笑对别人说:“人家曝谷我曝书,人家数钱我数书”。1944年秋,陈柱在交大病逝,年仅55岁。其藏书解放后多为广西图书馆所得。

马 达

  马达(1903~1978),原名陆诗瀛,新丰大村人。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。1932年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,任美联党团书记,积极参与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,从事版画等艺术创作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赴武汉加入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,任该会主席。1938年克服困难险阻,奔赴延安,与华君武、胡一)!等名画家共事,切磋画艺,并在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。1941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,任延安党校文艺工作室美术组副组长、晋察豫文联美术工场主任等职。后在华北大学任教,为我国美术事业培养大批人才。解放后,历任天津文联党组成员,天津美协主席、全国美协理事和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。一生中曾11次面见毛泽东主席,聆听教导,忠心耿耿为人民服务。50年代初曾奔赴抗美援朝第一线,用画笔和刻刀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,其中以《上甘岭的素描》、《阵地抢救》、《抢水·寻水》、《分界线》、《板门店的春天》、《屈原像》(砖刻),以及1957年出访苏联所作《巴库油田》、《集体农庄》、《红场写生》等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。1960年和1962年,先后两次偕夫人回到北流考察圭江风景,采风勾漏洞穴,攀登天堂山顶,绘写家乡山水,为劳模画像,曾在北流街头举办画展,还为相传当过勾漏县令的晋朝葛洪画像,镌刻于匈漏洞前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备受迫害摧残。“文革”结束后彻底平反。1978年当选为天津市五届政协委员,并被任命为天津市文化局顾问。同年4月18日在天津病逝。生前优秀作品1982年别在天津、南宁等地举办的“马达遗作画展”展出。后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《马达画集》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